招投標缺陷致常用廉價藥消失 |
發布日期:2014-03-12 |
北京商報訊(記者劉亞力)藥價虛高問題成為醫藥界代表“兩會”期間熱議的話題。對于業界以前的說法“藥價虛高是由于流通環節過多導致”,在“聲音·責任”2014年全國醫藥界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天圣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群認為,現在藥價虛高,廉價藥陸續減少,不只是流通環節過多造成的,還有部分原因是由藥品招投標制度引發。
據了解,藥品招投標采購制度在中國從地方探索試點,再到全國性推廣已經將近20年。1993年,河南省探索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1995年受到衛生部表彰。2000年6月,國務院全面規劃部署“三項改革”(即醫保、醫療和醫藥的體制改革),藥品招投標采購被納入其中。此后一年多時間里,衛生部等五部委聯合發文,國務院也下發專門通知,該制度政策框架至此基本形成。
藥品集中招投標采購最初實行的政策目標是什么呢?一個公認的說法是,為了規范藥品流通秩序、降低藥品費用,時隔四年后藥品招投標卻頗遭非議。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藥品招投標過分強調低價使得廉價藥消失。基本藥物招投標價低廉,企業為了拿下競標,價格定得比較低,拿下競標后發現利潤低,就會減少生產量,導致廉價藥在醫院很難買到。
全國人大代表、承德頸復康藥業集團董事長李沈明認為,中藥的價格問題是所有中藥企業近幾年很頭疼的一件事情。醫改進行了五年,恰恰這五年是中藥材連續漲價的五年。企業常用的中藥材400多種,有100多種漲價,真是苦不堪言。歷經幾年的時間廉價藥不斷在消失,比如三黃片、牛黃解毒片、VC等輔藥基本上都已消失。
劉群認為,招投標把價格招得低了,很多企業沒法生產。比如說,“板藍根9分錢一包,板藍根20包一塊多錢,能做得出來嗎?那肯定是假的,藥品招投標壓低價格導致了廉價藥品的消失和產品的劣質化,這使得老百姓對傳統藥越來越不信任”。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梧州中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淑清認為,現代化廠房、進口設備以及人員成本都在增加。不光是中藥材漲價,“我們科研人員有200多人,科研樓有1萬多平方米,生產過程中的工藝都非常嚴格。新的藥品要靠科研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培養,現在說降價真的沒辦法生產”。
廉價常用藥的消失致使醫院不得不用高價藥,直接導致了醫療費用虛高。劉群建議,改變藥價虛高的問題,需要改善現有的藥品招投標制度,增加藥品質量的權重,還要對流通環節進行監管。建立全藥品電子監管體系,監管藥品的價格和質量,要在網上全流通監管。
來源:北京商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