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國內招投標 活化科研創新力 |
發布日期:2018-03-13 |
【案例】 山西省科技廳日前向社會發布了《鼓勵重大項目國際國內招投標實施辦法》。我省將利用政府投資進行技術改造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活動,通過國際國內招標,征集科學先進的改造與建設方案,引進一流先進設備、優秀人才與先進管理經驗,增強我省科研可持續競爭實力。
【剖析】 激發科研創新力 程淑蘭(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科研水平、科研創新能力,是反映一個國家、一個省市科學技術整體實力及其發展能動力的重要指標。科研水平強不強、科技創新動力足不足,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省市的綜合發展能力、素質和競爭力水平的高低。推動科技創新,增強科研可持續競爭力,是山西省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動力之源。 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越是開放程度高、重視科研創新能力的地區,其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的能力水平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發力點。要強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真正把企業、科研單位特別是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讓他們既有科技創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轉化收益分享的獲得感。”科技創新是撬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杠桿支點、動力源,從科技創新突圍是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必然路徑。 激發科研創新能力,不但要有好的政策,更關鍵的是政策落地。科研創新管理政策制定再好,如果不接地氣、不落地都等于零;政策落地越好,科研人員的獲得感才能越強。 近一年來,山西關于人才引進、科技創新、科研管理等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新舉措。如:下放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編制結構管理權;建立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支持國有企業以股權出售等方式激勵人才等等,最大限度地對科研人員進行了“松綁”和“激勵”。 如此好的激勵措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理順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管理體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合作,暢通渠道,明確“紅線”,在指導性政策的基礎上配套可操作的政策和實施細則,積極落實政策實施的財政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科研單位要擔當作為、大膽嘗試,不囿于以往經驗的束縛,積極向先進省市、科研院所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切實為加快山西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振興崛起輸送智力動能。
提高成果轉化率 王樟(晉中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副教授) 《鼓勵重大項目國際國內招投標實施辦法》《中共山西省委關于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西省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等重大政策的出臺,劍指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切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科研成果轉化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近年來,我省也相繼出臺過一些政策,但是在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建設方面效果并不明顯。 原因何在?概而言之,過去十余年的煤炭行業黃金期,抑制了我們推動地方發展轉型、推進科研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熱情。煤炭行業黃金期的終結,意味著轉型發展迫在眉睫,科研成果轉化水平的高低成為轉型發展能否成功、能夠取得多大進展的關鍵因素。 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在1996年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于2015年進行修訂。2016年,國家又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具體到我省,從2017年3月2日發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1331工程”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意見》,到2017年12月28日山西省科技廳印發的《山西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管理辦法(試行)》,這些文件為如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指明了方向、進行了規范、提出了措施。可以說,在政策制定方面,從國家到地方,已經做的是很完善了。 在倡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上,應當加強政府主導作用。政府作為主線,有能力、有責任將企業、市場、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機串聯。否則,單靠企業、市場、高校和科研機構任何一方力量,都很難建立起這一創新體系。在這一點上,遼寧省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在遼寧省教育廳的組織下,目前該省共成立53個校企聯盟,涉及林業、農業、醫學、學前教育等多個行業領域,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展開定制式科研、有效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正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堅信,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伴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山西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必然提高,為我省的轉型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責任編輯:溫文) 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
|